盛夏,站在山西大同县境内的昊天山火山公园放眼望去,葱郁的森林随山势蜿蜒起伏,状如绿涛,直接天际。
“当年这里可不是这样子,有段顺口溜说得真实:‘山山和尚头,处处鸡爪沟;有地尽沙丘,风吼百姓愁。’”大同县林业局长赵德清感慨地说,为了绿化荒山,乡亲们一年到头依时整地、栽植、管护,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30多年来,大同县人苦干不已,用汗水浇绿了荒山黄沙。如今,大同县林地达到近百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近30%,成为“全国防沙治沙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
探索适用科技,死火山涌动绿海洋 死火山,一听这名儿,人们就会想到布满火山灰和岩石的山包,黑不溜秋,寸草不生。大同县境内的火山群有火山锥30余座,总面积128平方公里。要在这死火山上种树,谈何容易。
面对这“最难啃的一块骨头”,大同县人历尽艰辛曲折。赵德清介绍,当年在昊天山植树,树坑挖下去,都是浮石。勉强把树苗种上,结果成活率很低,几乎是年年种树不见树。面对难堪的局面,有人说起了风凉话,说死火山上种树纯粹是“大老爷们做梦坐月子——想娃娃想疯了”。
怎么办?不认输的大同县人开始寻求科学的方法。经过多年不懈的实践,他们找到了“请客土”、容器苗、ABT生根粉、根宝、抗旱保水剂等一整套适用技术和产品,同时,采取多树种搭配、乔灌草相间,小面积试验、大面积推广的方法,收到了好的效果。
说起当时的情景,大同县人无不感慨“那阵势真比伺候月子还难”:因为“请客土”要在乱石堆上挖大坑,靠锹镐根本无济于事,必须要大机械帮忙。但坡陡,挖掘机开不上去,几十号人就硬是前拉后推,帮挖掘机“爬”到一座座海拔1500多米的山上,把树坑挖深挖大,再从山下移来好土填进去,然后用实验成功的适用技术把树栽上。就这样,大同县人硬是在浮石上把树栽活了。
如今的大同县火山群,已建设成集旅游休闲和火山博物馆为一体的生态地质公园,昊天寺、老虎山、黑山、马蹄山、狼窝山等死火山区的30多万亩连片树林,绵延40多公里,林木葱茏、生机盎然,宛然波翻涛涌的绿色海洋。
创新造林方式,黄沙岗变成绿屏障 大同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风沙危害严重,境内的采凉山、南山、马头山曾经草木稀疏,一片荒凉,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森林覆盖率仅有0.3%。1983年,大同县开始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一干就是30年!
“在这荒山黄沙上种树可真不容易,人们都说比养娃娃还难。”赵德清说,刚开始,全县采取的是“人海战术”,每到春秋植树季节,全县男女老少都扑在植树工地上,场面很壮观,大家苦没少吃,汗没少流,但因为缺乏后续的养护和管理,成活率低,效果很差。
为了提高绿化效率,县里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整体部署、分步实施、乔灌草结合、带网片配套、点线面衔接的科学绿化方式。特别是近年来,大同县坚持“生态立县”理念,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都要拿出3000万—5000万元用于林业建设,仅去年和今年,全县就投资近2亿元栽植各类树木8.2万亩。
“我们的绿化效果好,关键是找到了‘撒手锏’。”县委书记王凤瑞说,近年来,他们探索出了以专业队伍承包造林的办法:县林业局与专业队签订合同,从苗木的购买到整地、栽植、浇水、管护全部由施工单位负责,一包3年,并按“四、三、三”分期付款,即3年间每年的成活率都达到90%,分别按造林款总额的40%、30%、30%付给造林款。结果造林效果立显,成活率一举超过了90%。
大同县有效治理沙化面积30万亩、水土流失面积77万亩,呈现出“百花迎春,绿荫护夏,红叶映秋,松柏伴冬”的壮美生态景观。统计资料显示:10年前,大同县大风和沙暴天数年均在80天以上;如今年平均大风天数降至8.3天,沙尘日数降至5天。
目前,大同县经济林和黄花菜种植面积都达到8万亩,几乎家家户户有果园、有黄花菜等特色种植,总产值超过6亿元。林果经济林和特色农作物种植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山上绿色海洋,平川花果飘香”成为今日大同县的写照。
王凤瑞说,种下的是树,生长的是财富。今后大同县将坚持“山上治本”与“身边增绿”、生态林与经济林、单一树种与乔灌草混交、自然美化和打造景观‘四个并重’,打造100个园林式花果村,使经济林达到15万亩,并建成一个50万亩连片生态经济大景区和一个30万亩生态休闲观光区,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让人民的居住环境美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