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环境不优化,转型跨越就是空谈!”从2009年起,特别是2011年以后,在前后几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我市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对行政审批制度进行大胆“自我革命”,大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为转型跨越发展涵养“源头活水”。
“提速”:从1年到10天
办理房地产审批手续需要多长时间?大同江鸿地产开发部经理李晓平清楚地记得,在办理江鸿铂蓝郡房地产项目第一期审批手续时,他整整用了一年时间才拿齐了批文。二期手续审批时,相关手续在10个工作日内全部办结。“这在过去根本是不可能的!”李晓平感慨地说。
大同市影视文化产业园区入驻企业总经理赵艳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有着多次创业经历的她感慨大同效率:“一上午2个多小时就把所有手续都办齐了,大同的效率非常高。”
不仅仅是企业家,普通市民也都感受到了大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果。市民王先生去申请抵押注销登记,在政务大厅,工作人员用电脑数据查档核实后,现场就为他办理了签字注销手续,令他感慨不已。
近年来,我市行政审批不断“提速提效”。单独的审批事项,除需专家论证、听证、查勘场地等行政审批事项外,审批过程严格控制为“受理、审核、审批、办结”四个环节。目前126项审批项目与43项管理服务项目中,实现4步办结的事项有114项。便民服务事项全部列为即办件,窗口即报即办;一般的审批事项列为承诺件,要求限时办结。
决策:从“瘦身”到“变身”
我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从2000年就开始起步,但却始终没有改到“痛”处,没有真正营造出发展的政策“洼地”。繁琐的审批程序,过多的审批环节,让一些本来有在同投资兴业意愿的企业家望而却步,甚至有的本地企业家把项目放在毗邻大同而政策相对灵活的内蒙古丰镇市。
痛定思痛,痛下决心。2009年初,大同历史上规模最大、内容最全、涵盖面最广的第七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拉开了帷幕,尤其是2011年3月之后,我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快速推进。原来市级实施的411项审批项目,经清理取消101项,下放30项,合并103项,调整转移48项,确定保留了182项。此后,我市又先后三次对审批项目进行集中清理,全市目前共保留行政审批事项135项、管理服务事项44项,清理力度之大、项目之多、速度之快,为全省仅有。行政审批事项办理的平均承诺时限从9.66天降为5.18天,较之前的审批时限又降低了46.38%,比平均法定时限缩短79.04%。
与以往单纯注重精简审批项目、优化流程、压缩时限的“瘦身”不同,新一轮改革更多的注重了“变身”,更加突出服务性。
我市将分散在市直各部门128个科室的审批事项,全部集中到新设立的44个行政审批服务办公室统一办理,并整建制入驻市政务服务中心,103项行政审批及32项管理服务项目纳入中心窗口办理。2012年初成立市政务审批中心车管分中心、出入境分中心、交通分中心,有10项行政许可、3项非许可审批、8项管理服务和14项其他服务事项纳入分中心。此举有效地解决了审批层次过多、审批职能交叉、审批人员臃肿、审批权责脱节等问题,实现了审批职能与监管职能的彻底分离,突出了行政审批的服务性。
期间,在硬件设施上,市政府投入1亿元新建了面积达16500平方米的政务服务大厅,为实行统一受理、首席代表、代理服务、统一收费、绩效考核、监督问责等提供了物质保障;在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建立了重点工程项目、重大审批事项快速办理“绿色通道”,打造了工商企业注册登记、房屋产权交易登记、转型综改落地项目和民生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地方兼并重组煤矿证照办理并联审批等多个“一条龙”服务模式。同时,我市扎实推进各县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构建起了行政权力市、县、乡三级联动机制, 通过“变身”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重点:突出为中小微企业服务
在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程中,我市始终把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服务放在突出地位。为方便中小微企业办事,我市利用政务大厅集中办理的平台,将不同单位具有关联性的事项进行了整合,形成了“一条龙”服务模式,如将工商、质监、国税、地税、公安刻章等部门工作流程进行整合,形成工商企业注册“一条龙”服务,实现一次提交书面材料,五个工作日办结的高效集合审批服务;对建设项目采取串并联相结合的关联审批模式,将所涉及的20个部门24项审批内容进行整合优化,通过同步受理、牵头协同、信息共享、资料互认、联合勘察和会议协调,使审批时限压缩为50至63个工作日;将市房屋产权产籍管理中心与房屋交易市场管理处进行机构合并,成立大同市房屋交易权属登记管理中心,与地税局契税缴纳窗口协同办公,实现房产交易登记“一条龙”服务,将原来45天办理完毕的事项压缩至10个工作日内完成;针对兼并重组整合的煤矿,为确保其顺利完成换证工作并尽快组织建设或生产,推出了兼并重组整合煤矿审批服务“一条龙”;同时推行一审一核制,即:行政机关授权本部门办事窗口一般工作人员对行政许可申请依法受理、审查,其驻政务大厅首席代表负责审核、签发,做到了窗口“一站式”直接受理办结。
而在过去,要办理一个酒类商品批发许可证,按照省、市酒类商品监督管理的相关规定,一般需要20个工作日。实行工商企业注册“一条龙”服务后,市冉升商贸责任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高恒仅用了一天就拿到了许可证。
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我市通过搭建行政审批服务、公共资源交易、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和电子公务监察四大平台,有力地推动了加快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进程。
市教育电视台申请政府采购安防系统,市纪委通过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平台实时掌握了这一安防系统采购的办理过程。在关键环节,设置了预警防控点,及时下发电子监察询问书,保证采购过程的公开透明。最后,太原一家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23.662万元中标,比原先预算的26.64万元节省了近3万元。
按照“物理位移、行业监管、行政监察”的思路,我市积极探索在市政务大厅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平台,运用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软件系统,对全市政府采购、国有土地出让、建设工程招投标和产权交易进行统一管理和监督监控。目前,进驻市政务大厅的各交易中心已经全部开始使用新的交易业务系统,市纪委、监察局通过监察系统与交易业务系统的对接,实现对每项交易进行全程监控,同时监控室通过分布在政务大厅的音、视频采集设备,对6个评标室、2个开标室和1个专家语音抽取室的音、视频进行监控和录制,实现了对公共资源交易的全方位监督监控。特别是语音抽取专家及企业资质、资信业绩库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围标、串标的发生。
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平台,是我市着力建设的又一个重要平台。我市对市级51家单位行政权力和服务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并通过政府门户网站等多家网站以及新闻媒体对事项进行了公示。在此基础上,运用科技手段将简单静态的公示系统变成动态的远程运行监督系统,实现了对所有未纳入政务大厅的审批服务项目以及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等权力的跟踪监控。
电子公务监察系统的建设是我市加强对行政审批服务各平台业务监督的重中之重。2009年底,为加强对进入大厅办理的审批事项的监督,市纪委监察局专门引进了电子公务监察系统,建立了集网上许可监察、效能监察、评议监督、投诉监督、绩效考核五位一体的综合监察体系,并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电子公务监察室,整建制入驻市政务服务中心。目前,通过升级改造过的综合监察平台,我市已实现了对各平台业务的监督监控,实现了“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跟踪到哪里”的目标。
按照国务院转变政府职能的精神和我市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先行先试的要求,我市正在进一步加大力度,大胆实践,攻坚克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消除制约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相信新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必将为全市的“转型发展、绿色崛起”注入新的活力、增添新的动力